10.編劇顧問張大春提供的劇情架構並無優異之處。
解讀「一代宗師」,有幾篇長篇文章值得探討。一是王家衛接受南方週末記者訪問,提出他對影片及武術的看法。另一則是編劇顧問張大春,媒體報導王家衛在拍攝期間就劇本細節不斷詢問張大春意見,張大春發表的「丁連山生死流亡」則可看出提供部分劇情架構。另一則是台灣的研究生梁饋在網路上發表的長篇文章,引經據典地以各種資料佐證「一代宗師」的真實人物歷史並闡揚片中的道家哲學。這幾篇文章對許多觀眾產生了說明佐證的催化效果,讓觀眾更加覺得原來影片看不懂的地方,竟有這麼多學問,因而更加肯定影片。但這三篇文章其實都有許多錯誤和問題,看了這三篇文章,本人反而更加確定這部影片充滿了對武術動作、意境、哲學的錯誤認知。
先談張大春的「丁連山的生死流亡」。一個戲劇張力極強的劇情架構,可以為影片產生吸引人的魅力(但也不是絕對,厲害的導演仍能把一普通劇情架構拍得極為動人)而張大春所提供的「丁連山生死流亡」卻是一弱的架構,本來張大春發表此文某程度可為觀眾釋疑,但其實顯現本片在劇情架構並沒有優異之處。
文中寫道,民初時空,某軍閥欲清除舊革命勢力引出亂黨,設計把手上關了幾年一位患精神病的日本浪人,故意放到大街挑釁,亂喊此地大日本國土,斬殺靠近者,則革命亂黨一定受不了這種挑釁,出面殺日本浪人,接著日本一定會追究,就可以借日本人清除舊革命勢力,非革命黨人的武術高手宮老先生和師兄丁連山因怕鄉親無辜受害,兩人商量,一當表,一當裏,一當光明,一當黑暗,由丁連山襲殺日本人,宮繼續掌門,丁從此失去門派位置流亡天涯,多年之後兩人再相遇,才有煮蛇羹那段哲學對話。
看似轉折的架構,其實問題頗多。一個民間門派,有什麼必要去分表和裏,明和暗,到統治者的階段才有需要吧,就算要協助暗殺,民初時代為何不用槍要用武術?軍閥的計謀也很奇怪,一個日本人在街上亂喊亂殺人,為什麼一定是革命黨人去殺他,一個日本浪人可以引出多少亂黨?日本人要如何追究?人最後也真的被殺了,後續日本人和軍閥如何處理,卻又交代的很模糊。
我不瞭解如何判斷稗官野史,鄉野傳說,也不是很清楚文學與史料之間的引用關係,但從武術判斷,這一段資料實在是存疑。
文中提到,宮和丁認為,兩人若出手只有兩種結果,一是殺了日本浪人逃亡,另一則是被日本浪人所殺,這就很有問題,因為軍閥設計是要革命黨人出手,革命黨人若出手,當然就是開槍打死日本人逃亡。
既然如此,為何要自陷於萬般掙扎痛苦,非出手不可。
所以這一段設計或對話都是很怪異的,如果是張大春根據原文所改寫,那就不夠真實,如果這是直接從丁連山的回憶抄錄出來,那丁連山的回憶錄可信度就有質疑的地方,是否撰寫內容本身就有誤。
張大春以原文做根據,寫了「丁連山生死流亡」,以小說角度並無不妥,但若許多人看了他的這篇小說更加肯定「一代宗師」的人物內容是真實的,因而更加喜愛電影,那引用這篇文章便有爭議,從文章內容無法確定張大春是否明顯地在為電影提供佐證,到底他只是在寫一篇小說,還是有要讓讀者產生電影符合真實歷史人物的效果?梁饋影評說張大春考證確有金樓會,則是欲達到後者的效果。
張大春的「丁連山生死流亡」,談到武術部分極少,整體文章比較像是一代刺客,一代革命人物的傳記。文末提到丁連山在香港遇到葉問,丁感嘆自己沒有早生二十年,兩代高手無法過招。這一段若是張大春小說所加,那是文人為寫小說胡亂想像,若是丁連山回憶錄所載,那丁連山是否是個高手,恐怕都有問題。
老年丁連山和中年葉問可否過招,當然可以,行家一出手,便知有沒有,武者年老體衰是必然,但功力展現層次不同,雙方必然清楚切磋的意義。電影中丁的感嘆,結果又是讓電影呈現自我矛盾,宮老先生不是和葉問高來高去過招,又親自出手要拿徒弟,為何宮可出手,丁卻因年紀大無法出手?電影沒有任何暗示(生病),只看到一個自稱高人無謂感嘆,毫無宗師氣魄。
11.梁饋影評長文,陷入武術研究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」困境。
梁饋的長文問題在於不懂武術,誤解甚多。梁饋的文章發表於臉書時,自介為研究所學生,本來他這篇文章,出於研究興趣非為商業利益,再者引經據典,查詢資料,佐證分析論點甚為豐富,難得有人願意花功夫研究電影武術的呈現,這部分應給予肯定鼓勵,期望他能再多深入研究發表。
但現今社會對武術的理解模糊誇張,這樣的文章卻會更加深讀者的誤解,所以雖覺該生出發點及寫作心力很可貴,但仍須指出該文許多問題之處。
因文章甚長,無法一一指出,僅就幾點:
梁饋於文末提到章子怡在雪地打八卦掌,為大美之作。我在電影院看這一段則是急著想起身,章子怡把八卦掌打成八卦舞,何美之有?一般人也許無法分辨武術和舞蹈的差別,但梁饋既引經據典,作了許多分析,看起來似乎懂武術,但若連武術與舞蹈的差別都搞不清楚,則也是與一般人沒有差別,其引用武術相關資料,容易陷入有聞必錄,無法做到盡信書不如無書,文章的可信度勢必受到影響。退一步若不從武術只從舞蹈角度來看章子怡的八卦舞,也是普普通通,細膩精緻不如看優人神鼓或雲門舞集融入舞蹈的武術動作。
不瞭解武術,無法判別盡信書不如無書,再舉梁文中一個例子,其寫到某軍閥試探高手,連開兩槍為虛,高手不為所動,第三槍為實,一開槍高手便挨到軍閥身邊。
文人對武術有過多想像,事實上武術對槍枝就是九死一生,剩下一分則是看運氣,像這種標榜對抗槍枝的傳說,跟輕功及刀槍不入的傳說一樣,若作研究其實根本應該不取,避免以訛傳訛。
哲學部分,因梁饋對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」的哲學很有興趣,極力將電影層次以此解說,但本人前文已提到,電影連「見自己」層次都很困難,更何況「見眾生,見天地」,電影的哲學是很薄弱的,為了文青,把一線天,宮二,馬三,名字取得似乎帶有哲學層次感,但標準何在?為什麼一線天代表一,宮二代表二,馬三代表三?那葉問和宮老先生所代表的一二三層次又應該為何?梁饋欲套用哲學,讚美肯定「一代宗師」,恐需有更清楚的標準,才能說服人。